透支消费,正一步步摧毁着中国大学生!

2023-05-10 14:56:27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人,没钱还浪得飞起,有钱却精打细算,只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前者开始大面积普遍出现。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马云爸爸开始推出蚂蚁花呗以后,各大购物app开始推行小额度免息透支。


提前消费以前主要用在房贷车贷,现在大家买个啥东西都不用余额宝直接用花呗提前消费。



其实“通过消费符号建立身份认同,注定是一场悲剧”


总想着穿好用好吃好才能显示自己身份地位,殊不知你正在走向“深渊”,因为人都会有一种习惯,只想越来越往好了去。



有钱就花,没钱就借,

不啻为消费陷阱


去年,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推出广告《年轻,就是花呗》。视频中的三个年轻人,一个人买了萨克斯,一个四处旅行,一个置办了办公室创业,仿佛印证了广告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与之相仿的是,京东白条广告《致憋尿前行的年轻人》告诉你不用再忍耐四次相亲都穿同一件衣服,在机场星巴克吃泡面,和两亿人同一天放假,号召年轻人使用京东白条消费,“愿所有忍耐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有白条的地方就有更好地生活”。


两支貌似积极的广告都在极力消费年轻人的痛点,将提前消费描绘成为正义的、必要的、有追求的。它挑逗着搭地铁、吃外卖、租房子的普通人:戴上AKG耳机,说走就走满世界浪才算对得起自己。


然而,花呗和白条的本质皆为小额消费贷款,其针对的人群是资金有限,冲动消费的大学生群体。指望万八千的额度谈什么开创事业、环游世界,提升自己,都是大写的扯淡。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普通高校的学生支出中,购买衣物仅次于饮食消费,其次是社交娱乐、通讯交通,学习培训则排在最后。去年双11,高校学生消费总额超过30亿,人均1个包裹。在知乎上匿名写下自己深陷网贷泥潭过程的孩子们,无不是把钱花在了电子产品,恋爱开销,衣服鞋子上。


此外,数据还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能力已达到近20000元,年消费总额达到6000亿,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对于这样一片庞大汹涌的蓝海,足以让各路商家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分一杯羹。


作为大数据巨头的阿里们,对于花呗、白条的资金去处心知肚明,他们打出的广告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这几千块不多不少的额度一只温柔的小手招呼着3000万蠢蠢欲动的亚当和夏娃从一支手机、一支口红开始一步步放出心中的猛虎,走向欠债-还款-欠债的泥潭。


一旦逾期支付,消费贷外包的催债公司会打电话给你的父母、同学、支付宝好友,让你陷入恐惧和羞耻。包括“花呗”、“借呗”这些产品的命名也是居心叵测,传达出的是轻佻肤浅、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价值观。



除了支付宝的借呗花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购的流行,京东有白条,可分期,唯品会有唯品币,这就让那些以往想买又没钱的人有了机会,因为它们门槛低,不像信用卡得要有资格,京东唯品最开始额度不高,但随着你的使用额度也跟随提升,买起来随心所欲,每个月还的时候就焦头烂额,越欠越多的时候压力也不断增加,就会导致去找一些贷款公司利息利滚利让自己步入“深渊”。


全社会都在不遗余力的助推消费主义


前几天,小编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在我们的一生中,戒掉爱,戒掉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戒掉花呗、戒掉借呗、戒掉信用卡。


每到月中旬,支付宝的提醒功能就会告诉你:“您本月应还账单是***,您可以选择分期还款,本月最低还款***”。


同样,银行也会用短信的方式告诉你,信用卡账单也该还了。


所以,你本月的账单还了没有?





换种思考方式,我们冥冥之中早已成为别人的目标群体,是消费观潜在地引导着运营者锁定了我们。


在中国,90后年轻一代是花呗的主力军,25%的90后拥有花呗,并将花呗作为首选支付方式。


年轻,信用消费,新事物接触度高,是这一代人的共同特征。


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与自己收入不匹配的消费欲望。


我觉得对于提前消费,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虚荣攀比心,中国大部分人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别人买了什么好东西去了哪里玩为了面子也跟着买,跟着去玩,不考虑实际情况,但是外国人有一点很好就是他们会毫不尴尬、脱口而出的“I can't afford it ”。


“I can't afford it ”在英文世界从来不是一句羞于启齿的话,绕开消费主义的泥沼与桎梏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理直气壮地大喊一声:老子买不起!仅此而已。


最后我希望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是否该做这件事,老子买不起不是件丢脸的事,现在买不起不等于永远都买不起。年轻人,为了自己的欲望而不断努力奋斗吧!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小额交流群